撰文/邱 天(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博士生)
陆静怡(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
运营/夏嘉楠
“理性”是一个闪烁着智慧光芒的高级词汇,人类总是走在追求它的道路上。然而,条条大路通往的“理性”是一回事吗?如果想要沐浴理性的光辉,我们首先需要辨别自己追求的理性究竟是什么。
大众对“理性”的看法
关于何为理性,人类已经争论了数百年。哲学家认为,理性意味着追求真理和知识。经济学家认为,理性是在决策中最大化自身的利益,理性的人都是“自私”的。心理学家则认为,理性是在现实条件的基础上追求快乐,理性的人能够让自己适应环境、获得更好的生活体验。不同学科各执一词,各有道理。
不过,研究者发现,大众对“理性”的看法与学者不同。大众并不从人类哲思、利益得失或者心理感受的角度解读理性。老百姓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直觉,认为理和情是互斥的两极,理性意味着“抵制情感的诱惑,遵循推理和思考”。再形象一些,理性可谓“动脑而非动心”。这种看法即是“朴素理性观”,认同这种观念的人追求的理性则被称为“朴素理性”。
尽管事实上,人们通过情感与思考的协同而非对立才能作出更好的决定,但朴素理性观已在生活中深入人心,使得人们普遍认为情感与思考不可兼得。譬如,在热门科幻大作《三体》中,绝对理性的选择被描绘为文明生存的至高法则,而情感则被视为可能颠覆文明的危险因素。简·奥斯汀的知名小说《理智与情感》在标题中把二者并列形成鲜明对比。高尔基更是直言“理智要比心灵更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
虽然“理性”并不全然就是大众所以为的样子,但广泛流行的朴素理性观深刻塑造着人们的自我认识和行为方式,乃至社会文化。
追求“朴素理性”者的特点
网友们把 “理性”“中立”“客观”三词各取首字,形成了流行语“理中客”。这折射出,在大众眼中朴素理性往往和某些特质联系在一起。事实的确如此吗?研究者发现,越是信奉朴素理性观,即抵制情感而相信思考,人们越会表现出某些性格和行为特点,而这些特点还真和所谓的“理中客”颇有几分相似。
一方面,越是追求朴素理性的人,越注重客观事实。他们倾向于依赖数据、功能、成本效益分析等客观信息,而不太在乎自己的主观感受进行判断和决策。比如,买车的时候,追求朴素理性者更在乎车的价格、油耗、马力,而不太在乎这是否是自己一眼相中的“梦中情车”。选购手机的时候,追求朴素理性者会执着于处理器性能、屏幕分辨率、镜头像素,而不太会挑剔手机的外形和颜色。租房的时候,追求朴素理性者会优先考虑房间的面积大小,而不是关注窗外的风景。显然,这是因为汽车的价格、手机的性能、房间的面积等指标比较客观,其好坏有明确标准可依,客观信息又符合追求朴素理性者对动脑思考的崇尚;而汽车的“眼缘”、手机的造型颜色、窗外风景的好坏则是因人而异的主观感受,它们更贴近情感,与快乐、不满等体验相关,是追求朴素理性者眼中不值得依赖的线索。
另一方面,越是追求朴素理性的人,越能够克制自己。他们往往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欲望,为长期利益牺牲即时享乐。比如,他们更喜欢储蓄而非消费,也更少冲动购物,不会被一时“上头”的情绪驱动就匆忙下单。即使购物,他们也更可能选择功能性、实用性强的商品,而非享乐型产品。例如他们更可能把钱花在买能用好几年的高性价比笔记本电脑上,而非奢侈品包包。他们还更愿意制定并坚持目标,在个人财务、职业发展等方面做好规划,更加会为了自己的退休生活而未雨绸缪,学习编程、剪辑等对自己职业发展有帮助的技能课程,而非为了追求愉悦而阅读流行小说、刷短视频。
追求“朴素理性”的代价
尽管追求朴素理性似乎给人们带来了上述几方面的好处,但它也不是全无代价,其重要的负面影响之一发生在人际方面:在他人眼中显得不温暖。
为了理解这一后果,让我们想象这样一种购物情境:你想要买个新手机,有两款备选项,它们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其中一款手机在以客观参数衡量的“硬核”指标上表现不错,屏幕分辨率更高,但颜色外观你不太喜欢。另一款手机在“硬核”指标上表现一般,屏幕分辨率不如前一款,但颜色外观是你中意的。你可能已经意识到,在这两款手机之间作选择,实际上代表着在客观指标的优秀和主观感受的优秀之间进行权衡。这种时候,追求朴素理性的消费者倾向依据客观指标而非主观感受,选购参数出众的商品,即屏幕分辨率高但让人用着感受一般的“硬核”手机,并自认为作出了明智的选择。
然而,消费不是一个人的事,旁人也会根据消费者的选择来评判他们。追求朴素理性可能会被其他人嫌弃,甚至得不到他人帮助。假设你有位朋友是追求朴素理性的消费者,他购物时总是念叨参数,比如一包薯片有几克、一瓶沐浴露有多少毫升、一包纸巾有多少张;同时却对薯片是黄瓜味还是烤肉味、沐浴露是清爽型还是护肤型、纸巾上有印花还是无印花毫不在乎。你觉得此人友善吗?跟他交流会很舒服吗?或许你会觉得他给人感觉有些冷漠。
之所以人们会产生这种感觉,是因为“硬核”消费代表重视客观指标、轻视情感体验,反映出消费者依赖思考胜过情感。而人与人的互动离不开情感交流,如果一个人封闭自己的情感,就难以与他人共情,更难和他人友好相处。因此,追求朴素理性的消费者容易被认为是冷漠的“思考机器”,难以在人际沟通中展现善意。
更糟糕的是,追求朴素理性的消费者相比起重视主观感受的消费者可能更难得到他人帮助。互帮互助,重点在“互”。如果对方不太可能予你帮助,你的好心可能没好报,你也就不会乐意帮助他。当我们给追求朴素理性的消费者贴上冷漠标签时,意味着我们认为他不会热情对待自己、未来不太可能回馈自己。因此,我们也就不会太乐意帮助他们。
除了有损人际形象,对朴素理性的坚持还可能带来另一种弊端:尽管消费者买到的“硬核”商品指标看似不错,但由于购买它时无视了自身主观感受,亲身使用体验下来,商品未必适合自己,“硬核”的指标无法落地带来好处。
总体而言,追求朴素理性未必总是有益。
我比别人更“理性”
虽然人们都追求朴素理性,但却在此事上区别看待自己和他人:研究者发现,人们觉得自己比别人更符合朴素理性的标准,即更依赖思考而非情感决策。这种倾向源于自我提升动机,即人们总是希望自己是优秀的,想要将自身与优秀的特质关联起来,由此提升自我形象。既然朴素理性观广为大众所接受,依赖思考而非情感也就成了一件“好事”,于是人们认为自己在这一点上比别人做得“更好”。讽刺的是,从统计学角度而言,不可能“人人都比别人更理性”,因此“我比别人更理性”其实只是一种“不理性”的幻觉。
尽管如此,“我比别人更理性”的幻觉却在各种各样的情境中广泛存在。比如,研究者让一部分人想象自己在选购书籍和观看广告时的心理,评评自己是用头脑思考还是凭感性决定要买什么书,以及觉得自己更容易被冷静克制的广告还是充满情绪的广告打动;再让另一部分人想象别人在这些场合下的心理。对比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研究者发现人们觉得自己比别人更多基于思考来决定要买的书,也比别人更喜欢冷静克制的广告。并且,人们越是相信“理性是件好事”,就越容易产生“我比别人理性”的幻觉。
有没有办法能打消这种“我比他人理性”的幻觉呢?既然这种幻觉源自于“理性是件好事”的信念,那么只要让人们意识到,他们眼中所谓的“理性”并不一定是好事,就应该能让他们放下对思考的执念,转而拥抱情感。研究者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一点。他们发现,如果向人们强调“理性比情感重要”,他们仍然会觉得自己比别人更理性;但如果强调“情感比理性重要”,人们就会反过来认为自己比别人更情感充沛而非更理性。
许多人都将“理性”奉为圭臬,但他们对理性的看法往往建构于朴素的直觉之上。“动脑不动心”其实只是理性的一种形态,它虽带来好处,也会造成麻烦。你大可不必在谈论和追求“理性”时过分压抑自己的情感,或许情理协调才是人生真智慧。
来源:《大众心理学》2025年第8期